| | | | | |
已有1網友參與糾錯
有人說,油茶有提神解乏的作用,是用來充饑的。說是在那困難時期,糧食不夠吃,人們便將有限的糧食佐之以茶,用來充饑解乏,于是乎,戲稱為“干勁湯”是也。
其實,非也。
據筆者的了解,鳳岡的“干勁湯”并不是用來充饑的,并非“下里巴人”。
我們都知道茶的利用的發展歷程。茶最早是被當著藥用的,其后被當著蔬食,最后才被當著飲料的。茶的烹飲方法最早是“煮茶法”,三國張揖《廣雅》飲茶法就是“欲煮茗飲,先炙(茶餅)令赤色,搗末置瓷器中,以湯澆,覆之,用蔥、姜、桔子(艸毛)之”。唐代陸羽《茶經·五之煮》中所描述的飲茶法為:首先是“炙茶”(烤茶餅使干),其次是“末之”(將茶餅碾碎成末),再是“取火”(煮茶以炭為上,柴次之)、“選水”(山水最佳,次江水,次井水)、“煮茶”。其“燒水”講究一沸:水沸“如魚目,微有聲”。二沸:“緣邊如涌泉連珠”。三沸:“騰波鼓浪”。再煮,則“水老不可食也”。“煮茶”的方法是“出水一瓢,以竹夾環激湯心,則量末當中心而下。有頃,勢若奔濤濺沫,以所出水止之”。第一次煮開的水,“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”。舀出的第一道水,謂之“雋永”,“或留熟盂以貯之,以備育華救沸之用”。以后舀出的第一、二、三碗,味道略差些。第四、五碗之外,“非渴甚,莫之飲”。酌茶時,要令沫餑均,以保持各碗茶味相同。煮水一升,“酌分五碗,乘熱連飲之”。一“則”茶末,只煮三碗,才能使茶湯鮮美馨香;其次是五碗。至多不能超過五碗。到了唐宋才流行起“點茶法”,比如宋代蔡襄《茶錄》記載的飲茶法:炙茶。碾茶。羅茶:“羅細則茶浮,粗則末浮”。候湯。(火旁三力下月)盞:“凡欲點茶,先須(火旁三力下月)盞令熱,冷則茶不浮”。點茶:“鈔茶一錢匕,先注湯調令極勻。又添注入,環回出拂,湯上盞可四分則止。視其面色鮮白,著盞無水痕為絕佳。” 《茶經·六之飲》還講到:“飲有粗茶、散茶、末茶、餅茶者,乃斫,乃熬,乃煬,乃舂,貯于瓶缶之中,以湯沃焉,謂之(疒奄)茶。或用蔥、姜、棗、橘皮、茱萸、薄荷之等,煮之百沸,或揚令滑,或煮去沫,斯溝渠間棄水耳,而習俗不已”。這是唐以前較為典型的烹茶法——“煮茶法”。現在的“泡茶法”是唐宋甚至更后,才開始逐漸流行起來的。
而現在鳳岡油茶無論從做法,還是從佐法上都沿襲了唐宋以前的“煮茶法”。鳳岡油茶的做法是:先將茶葉用臘油炒黃,黃豆炸脆,然后將茶葉、黃豆混同用水煮透,再用木瓢把茶葉黃豆壓著磨爛,這就制成了茶糕。如果馬上吃,將制好的茶糕加水煮開,放鹽,然后把茶湯舀入放了芝麻、花生、核桃(花生、核桃是事先炸脆搗細的)的碗中,一攪拌,一碗散發著多種香味的油茶便成了。如果是小吃店里賣油茶,顧客要吃時,將茶糕舀入鐵鍋中,用少許豬油炒一下,然后加水煮沸,舀入放了“佐料”的碗中(用竹制碗最好),顧客便可享用了。除此之外,還有。自家食用,簡單一些。如招待客人,則花樣要多,還可以佐以多種茶食。如:炒米、米花、米線、黃餃、蕎皮、泡粑、糍粑,麥粑、油炸粑、米團粑、黃糕粑、葵花、板栗、柿餅等等。它的“茶糕”就是《茶經》中所說的“(疒奄)茶”,它的佐法,更是歷來有之。
可見,鳳岡油茶的做法是很精致的,吃法也是很瀟灑的。它是富足的鳳岡人自家享用的美味,是招待客人的佳肴。不僅如此,它的一日三餐,它的“油茶稀飯、油茶面條、油茶湯園、油茶雞蛋、油茶綠豆粉等等隨意制作,任意添加……”的做法,以及還可佐之以“炒米、米花、米線、黃餃、蕎皮、泡粑、糍粑,麥粑、油炸粑、米團粑、黃糕粑、葵花、板栗、柿餅等等”多種佐食的食法,把古代“煮茶法”及茶之藝道發揮發展到了極致,并保持了原有的純樸與率真。所以,我們說它與“曲水流觴”的來歷一樣,都是鳳岡繁榮興盛時期引入的高雅文化,是《茶經》中所記述的中國古代飲茶法的活化石,是真正的“陽春白雪”,而并非有的人說的是困難時期鳳岡人用來充饑的、不能稱之為茶文化、登大雅之堂的“下里巴人”。
鳳岡油茶有深入研究的價值,正確地認識和評價鳳岡油茶,有利于促進鳳岡茶文化的建設,有利于推動鳳岡茶葉產業的發展。本文只是個開始,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,引來更多的有心人關注鳳岡油茶、研究鳳岡油茶,共同發掘鳳岡油茶更多的閃光點和更大的社會學和經濟學價值。
稿件來源:貴州茶協網 作者:ylteaboss